建国70年 从1949到2019
70年间 岁月峥嵘 沧海桑田
祖国变化令你我惊叹
祖国发展令万众感动
70年艰辛创业 70年砥砺奋进
人民司法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法院干警初心不改 矢志不渝
以行动践行着公正司法的承诺
用青春书写着司法为民的华章
在祖国70岁华诞之际
让我们一起回顾海伦法院人奋斗的画卷
重温法院人光阴的故事
为建国70周年献礼!
我和祖国共成长
作者:海伦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事审判二庭庭长 李春生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这熟悉的歌声响起,我会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伟大祖国走过了70年,回眸自己在法院的24个春秋,从书记员成长为员额法官,走上领导岗位,是党、是祖国和我一路走来,我和祖国共成长。

照片拍摄于1994年,右一为本文作者。
1994年,26岁的我和无数胸怀抱负的青年一样,立志通过努力开创人生新天地。那年十月,我幸运地通过全国法院招录考试,被海伦法院录用,我内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一系列程序,1995年5月终于盼到了上岗的时刻。记得那年五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时任政工科干事的冯国春同志告诉我分配到扎音河法庭担任书记员工作,法庭助审员徐成尧今天接我到法庭报到。见到同事徐成尧,他身着一身蓝色法官服,红色肩章,头戴大盖帽,驾驶一台“大幸福”,好威武。去法庭路上,徐成尧向我介绍法庭的基本情况:庭长张占有,他本人是助理审判员,庭长的儿子张志飞刚刚高中毕业在法庭帮忙,加上我一共四人。当天我见到张庭长的第一面,他正在扎音河乡朝阳村处理土地纠纷案件。只见张庭长盘腿坐在炕上,正在耐心调解案件。徐成尧向庭长介绍新来报到的我,张庭长把布鞋穿上,和我握手。张占友庭长非常朴实,要不是他穿着法服,还真以为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农民。这天开始,我正式进入角色,成为扎音河法庭的一名书记员。那时还不是双休日,每周一到周六都在法庭工作。因为法庭办公用房紧张,张庭长和徐成尧住在法庭,我和张志飞只能“借宿”在扎音河电管站,吃乡里食堂。那时的法庭是两间半平房,办案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大幸福”。张庭长为减少开支舍不得每次都由“大幸福”出动,平时下乡到比较近的村屯都是张庭长和我们骑自行车去办案,只有到较远村屯办案时才骑摩托。记得是1996年8月的一天,我和张志飞要去双录乡办理两起案件。我和张志飞吃完早饭就骑上“大幸福”出发,办完第一个案件,向最偏远的何家围子屯儿进发。刚刚过双录乡双龙村不久,“大幸福”罢工了,摩托车链条断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随车又没有修理的工具,我俩只能推着摩托车向前方最近的双山村走。已过中午,天上骄阳似火,就觉得“大幸福”越来越沉。下午2点终于到了双山村,打听到有农用机械的农户家。在好心的大哥帮助下终于修好了摩托,我们继续赶路。到了何家围子,找到当事人办完案,我们俩才觉得饥肠辘辘。恰巧在回来的路上有卖西瓜的,我俩买了一个大西瓜当做午饭。虽然我和张志飞此时已经很累,但是两起案件顺利办结,心里很欣慰。1997年4月,因扎音河法庭撤并,我被派到伦河法庭工作。插秧季节,正是土地纠纷高发时期。记得有一次我和丁凤岭审判员、法庭临时聘用人员小高到当时的新兴乡西河套去处理土地纠纷。212吉普车开到田间路的尽头,往前只能靠步行。因为丁凤岭的脚崴了,向当事人送达文书的任务自然落到我和小高身上。打听当事人家水田的位置,离停车地点还有4公里的路。向前走了大约2公里,再往前小路也没有了,我们只能走在田埂上。送完法律文书回来的路上,倾盆大雨直泻而下,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雨,衣服已经湿透,人自然成了“落汤鸡”。雨停了,田埂更加湿滑。回来的路我们走了近2个小时。
三年多的法庭工作经历,小山村的炊烟中留下我的身影,夕阳下的田间地头留下我的足迹。有过苦、有过累、有过辛酸,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夫妻破镜重圆、让邻里握手言和的喜悦。法庭第一线的审判工作经历,让我有机会更多地接地气儿,了解百姓的生活,磨炼了意志,丰富了人生经历,使我终生受益。

照片拍摄于1998年11月
1997年10月,我调回到民庭工作。1998年3月担任助理审判员。像现在刚过员额的年轻法官一样,我没有审判工作经验,时任民庭庭长郗晓波、副庭长李树山、审判员蒲占江等同志耐心向我传授审判经验,学习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我数次被授予优秀审判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2年被绥化市中院授予“办案能手”荣誉称号。我登上人生每个新台阶,都与院党组和同志们对我的培养和帮助分不开,都与祖国的发展分不开。
我在法院工作的二十四年,见证了海伦法院与祖国共发展、同进步的历程。祖国进入了新时代,已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我更能感受到海伦法院发生的日新月异变化。人民法庭从平房住进了楼房,“大幸福”已经换成“小轿车”,再不用骑自行车办案、坐公交车上班,再不用摇把电话通知村委会看屋人捎信儿传唤当事人,办公软、硬件条件极大改善。1995年进入法院工作时,法院在不足2000平方米的四层楼办公,明年我们将搬入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审判大楼,这也是我进入法院工作以后法院迁入的第四个办公场所。这些都是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成果。我从一名普通书记员成长为院班子成员的工作历程,见证了法院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见证了人民法院的飞速发展。
教育家吴玉章说“能够勇于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作为新时代人民法官,我要立足岗位,尽职尽责。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群众提供公正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十四年法院的工作经历,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我和祖国同成长、共进步!

照片拍摄于2016年12月